• 教育扶贫斩“穷根”——

    —全国教育系统脱贫攻坚综述

    在江西省兴国县鼎龙中学校长韩周兴随身携带的工作日记本上,有这样的一段记录:“其在家期间夜不归宿,流浪在村子里,经常晚上蜷缩在水头小学楼梯间里,自己找了些稻草做了个‘窝’……”这是韩校长在劝返一名辍学孩子时写下的笔记。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8年时间,我国实现了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路上,教育起了极大的作用:精准施策,补齐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实现了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智志双扶”让514.05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而千千万万个像韩周兴一样的教育工作者,成为深入到每一个贫困乡村、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孩子面前最坚强的力量,使得教育成为最持久有效的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承诺。“学校成了乡村最美的建筑”“学校是最美的建筑。”这句话成了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最生动的写照。韩周兴1996年参加工作,他印象中所在的第一所农村学校———南坑中学,“宿舍没有卫生间,上个厕所要到100米开外的山顶公共厕所……为了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面貌,教育部秉承“城乡一体、重在农村”的原则,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向义务教育及最困难地区、学校、学生倾斜支持。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总量从2013年的2365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3468亿元,其中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2013年以来,我国累计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760个贫困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实地督导检查,全国99.8%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在改变贫困地区学校面貌这场攻坚战中,如何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面貌成了难啃的“硬骨头”。红土山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东部,是一个深度贫困村。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制约,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意识、发展意识较为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总体贫困程度深。再加上不重视子女教育等问题,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在这里显得尤为突出。红土山村所在的勤丰镇结合全镇脱贫攻坚实际,用教育精准扶贫打破红土山贫困代际传递,构建了“1个目标,2个重点,3类群体,3个活动”的“圆梦助学”扶贫新模式。现在,红土山深度贫困村落后的教育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红土山村高中生零的突破,为红土山深度贫困村“育好一代人”和阻断代际传递打下了坚实基础。“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贫困地区学校硬件的改善为教育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对于全国的教育人来说,面前依然摆着一个难题: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难题,才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目标之一。韩周兴依然记得两年前的那个3月,2019年的3月20日,他从距离兴国县500公里以外的揭阳,成功把小阳(化名)劝返回了学校。就像韩周兴老师一样,千千万万的教育系统干部、校长、教师带着这样的信念,行走在控辍保学的路上:甘肃省康乐县的“劝返小分队”用19张火车票、9天车程和超过万里的行程找回了失学的三个姐弟;尤其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更是实施了“一人一策”的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建立了教育扶贫台账,摸底贫困教育人口底数台账,每年春季、秋季学期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对,精准定位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保证底数清。不抛弃不放弃。贫困地区一线的干部、老师用自己的双脚织起了一张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网,兜住孩子的受教育权,确保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建档立卡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打造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当“有学上”成为现实,“上好学”就成为贫困地区学生家长最迫切的需求。既要“学有所教”还要“学有优教”。而要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无疑是重中之重。近些年教育扶贫已经逐渐从捐款捐物、援建学校、资助学生逐步向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深度拓展,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数据显示,“特岗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经累计招聘教师95万名,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国培计划”培训中西部乡村学校教师校长近1700万余人次。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8万多所乡村学校127万名教师,选派19万名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教。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本科以上学历占51.6%,中级以上职称占44.7%。不久前,天津市武清区天和城实验中学教师马强结束了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支教,跟他同去的还有妻子———杨村第一中学教师王超,以及7岁的女儿。“这不是我第一次支教,我以前还去过甘肃等地。”马强说,“就是单纯地想为那里的教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据了解,为提升“三区三州”的教育水平,教育部组织“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所在学校教师,建立“校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支教团队,组团式“一对一”帮扶凉山彝族自治州14个县市和怒江州全部县市,将顶岗支教升级为团队管理打包帮扶,支教同时培养当地学校管理队伍和骨干教师、教研队伍,整体带动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拿出21.5亿元专款,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随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很多贫困地区有了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拓宽贫困学子纵向流动的通道近年来,结合农村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教育部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不断优化完善政策措施,构建起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2020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在全国共录取国家专项计划190人;2020年,清华大学来自西部地区省份的学生约占26.6%,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占20.2%,获得清华大学自强计划降分录取优惠认定人数及录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专项计划招生人数由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20年的11.7万人,累计超过70万人。中科院第三方评估显示,专项计划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地方满意度达100%,学生满意度达90%,高校满意度达80%。“进得来”,更要“留得住”。如今,我国已建成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各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基本做到“应助尽助”。各高校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对贫困家庭毕业生进行重点帮扶,促进贫困家庭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近3年来,每年超过5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实现了更充分就业,离校就业率均高于当年全国总体水平。从教育脱贫一代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据了解,教育部通过扶持“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机会、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就业资助帮扶体系等重要手段,使教育成为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斩断“穷根”,如今,贫困地区真正实现了从教育脱贫一代到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转变。教育,更是已成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计”。■王燕整理

  • 本科教育评价改革出“硬招”:把尺子做细?鼓励高校“各展所长”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全媒体时代加强思政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对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以党建为抓手,着力提升思政教师在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政治认同提升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高校思政教师首先必须成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践行者。当前,部分高校党建工作还存在虚化、僵化、形式化等诸多问题,有效克服这类现象,就必须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政教育“培根铸魂”的要求,抓紧、抓严、抓实高校各部门各岗位的党建工作,尤其须对思政教师的党建工作提出更为特殊、更为严格的要求,让思政教师成为党建研究和实践引领的倡导者、先行者、推动者。要加强对思政教师党建工作的考核考查,建立比其他教师岗位更加严格、相对独立的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确保思政教师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政治认同。二、以责任为使命,着力提升全媒体时代思政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政治站位高校思政教师是承担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职教师,是高校担负“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当下,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或“不太感兴趣”,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师牢记岗位责任,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困惑和难题,以帮助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己任,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三、以学习为赋能,着力提升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业务能力“亲其师,信其道。”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时常会出现教育者觉得思政课程不管用、受教育者觉得思政课程不实用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存在,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思政教师的个人功底和能力。高校思政教师要以学习为赋能,努力做既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既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又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觉悟的良师,通过思政教育让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四、以创新为驱动,着力提升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实际效果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高校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他们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关注、更感兴趣、使用率更高。高校思政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意识形态表达等方面加强创新,对学生所关注和使用的各类传播方式、传播平台,实时掌握并熟练运用于教学和生活。第一,思政教师要创造性构建数字化课堂,增强高校思政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二,思政教师要创造性打造能够“吸粉”的思政教育官方“自媒体”,拓宽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第三,思政教师要创造性推进意识形态环境的净化工作,营造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氛围。■ 王燕 整理